[每日一圖]2006.12.04
[環境]
The Princes Gate Hotel本
身有個俱樂部,這個俱樂部的活動是在晚餐時進行,它提供一個爵士音樂晚宴的套餐,一個人收費69塊紐幣(約1,380台幣),餐點主要有三道,第一道是開
胃菜,第二道是主菜,最後一道則是餐後甜點。而用餐的地點則有現場表演的爵士音樂,沒有親臨現場很難相信它的水準是如此的高級,連續一個半小時的現場表演
完全沒有冷場,而歌手的表現就如同從唱片裡聽到的爵士歌曲般,讓人有無法言喻的感動。而那餐點雖然只有三道,但卻很有飽足感,除此之外還有著高級餐廳的排
場,從點菜、點酒到上菜以及菜色本身,都讓人讚不絕口。
[構思]
用餐時我只帶著NATURA
Black當作隨身機,現場的光源並不充足,這擁有24mm定焦鏡頭的相機,在固定的座位上很難有什麼構圖的空間。而它的優點是眼睛所看到的範圍,幾乎都
能入鏡,但缺點是所有雜亂的元素也都將一起被記錄在底片裡。我在Craig Davson剛上場演出時,利用光線照射的瞬間,拍下了這個角度的照片。
[設備]
NATURA Black F1.9 & NATURA 1600
[每日一圖]2006.12.03
[環境]
The Princes Gate Hotel位於Rotorua,它在1897年建立,到目前為止已經有115年的時間了。它不同於一般的旅遊飯店,整棟飯店是木造建築,只有34間傳統客房。而在飯店後方,則有十二間一房或兩房的出租式公寓。飯店共有六名服務人員,除了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外,同時也提供旅客另一種歷史的體驗。
[構思]
夜晚在飯店外散步時,發現從正面的角度望過去,這飯店透露出的光影,在深藍的夜空下,隔外的耀眼。對比到周遭寂靜的環境,反而增添了遠離塵囂的寂靜感。我
在偏右的角度下,避開了飯店兩邊的路燈,以一樓的入口處做為對焦點與測光的數值(NATURA Black是點測光),拍下了這張照片。使用NATURA
Black在光源反差大的地方,需要特別注意自己想要記錄的感覺,再慎選角度拍下照片。
[設備]
NATURA Black F1.9 & NATURA 1600
[每日一圖]2006.12.02
[環境]
酒泉公園又名為泉湖公園,它位在甘肅省酒泉市,因為公園內有一個酒泉泉源而得名。而這酒泉的歷史已經有兩千多年,相傳漢朝時霍去病在河西擊敗了匈奴,當時
漢武帝賞賜御酒一罈,霍去病將此酒倒入這泉源處,分給眾士兵飲用,而後傳聞這泉水帶有酒香,因此改名為酒泉。在酒泉公園裡,四處都是茂盛的植物林園。這與
當地其他的景色截然不同,因此我在一處草地下拍下這張照片。
[構思]
大自然的元素是很好的攝影題材,在國外許多攝影學院的課程裡,拍攝簡單元素的主題,通常都是外出攝影的第一門作業。在這一片綠映草地上,光是葉子的組成,
就充滿了幾何圖型的美感。我在這個角度裡,發現陽光從濃密的林蔭中穿透下來,照射在某些葉面上,加深了這個圖像的立體感,同時也顯露出植物本身的生命力,
帶給我欣欣向榮的感覺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[每日一圖]2006.12.01
[環境]
這是在墾丁凱薩大飯店對
面的小灣沙灘所拍攝的。從2003年開始,由墾丁凱撒大飯店跟墾管處標得小灣的獨家經營權,因此這裡的設備跟活動,都有五星級的飯店在進行管理與維護。雖
然它跟鄰近的南灣相比小了點,但鄰近墾丁大街,是個很熱鬧的沙灘景點。另外凱薩飯店在今年重新翻修過,整個飯店充滿了峇里島式的南洋風情,是個很棒的休閒
住處。
[構思]
在夕陽西下之前,我從墾丁大街往小灣沙灘前進。從入口處我發現這角度望過去相當漂亮,前方是巴士海峽,而天空的雲朵因為氣流的關係,排程了一列列串狀的雲朵,對比到沙灘上戲水的人群,有種悠閒與熱鬧的氣氛。因此我將這畫面記錄下來,做為到小灣玩耍的一個紀念。
[設備]
Nikon F75 & AF Nikkor 24mm F2.8D
[每日一圖]2006.11.30
[環境]
這是一早起床時,從The Spencer on Byron Hotel的陽台,往天空之塔的方向所拍攝的照片。這間飯店位在奧克蘭市的北方,需經過海港大橋或是搭乘渡輪,才能到達這一區。這一區裡除了這間飯店是高樓建築之外,其餘都是三層樓以下的住宅矮房。
[構思]
早上起床時,窗外正下著旁陀大雨。下雨的景象別有一番風味,我使用NATURA Black拍下了這一幕。NATURA
Black的鏡頭解析度當然無法跟單眼相機比擬,遠方正中央的天空之塔只能隱約的看出個輪廓。但利用它所記錄下的奧克蘭一角,搭配黑白底片的質感,別有另
一種風情。
[設備]
NATURA Black F1.9 & KODAK T-MAX 400
[每日一圖]2006.11.29
[環境]
我所搭乘的飛機是下午一點起飛,在等待登機之前的這段時間,我在奧克蘭國際機場裡的咖啡廳,點了兩杯拿鐵以及一塊乳酪蛋糕。這裡用餐的地點相當漂亮,除了有一整面大片的落地窗可以觀看機場裡的飛機起降外,在主要的柱子上還有液晶電視,沒有例外的電視裡播放的都是運動頻道。
[構思]
我在享用簡單的午餐時,從我所做的沙發椅上,朝前方的大片落地窗拍下了這個角度的照片(除此之外我也用了D70拍下了另一張類似角度的照片)。
NATURA Black在使用低於ISO
1600的底片時,會自動開啟閃光進行補光的動作。因此從這角度雖然是逆光,但因為閃光補光的關係,所以可以清楚的記錄下正中央咖啡杯的樣子。除了主體有
了清晰的樣貌之外,其他的背景都有了剪影的效果,而這正是我原本想拍出的感覺。
[設備]
NATURA Black F1.9 & KODAK T-MAX 400
[每日一圖]2006.11.28
[環境]
在The Loaded
Hog裡有許多角落,使用類似的船身當作餐廳的裝飾品。在餐廳裡用餐,可以很明顯感受到威靈頓港的特色。而除此之外,也可以在不同的區域裡,發現許多液晶
螢幕,電視裡總播放著紐西蘭人最瘋迷的體育頻道,一到球季的賽事季節,餐廳裡總擠滿了群聚觀看球賽的球迷們,相當的壯觀。
[構思]
原本我是在二樓陽台區用餐,但夜晚的海風實在太強,做了沒多久身體便直打冷顫,後來跟服務人員要求換到了室內的一個角落區裡。這個位置往左望去,就是這一
幅場景。天花板上掛著一艘船,而牆上則是許多跟帆船競賽有關的紀念品。而右前方亮亮的方塊則是液晶電視,這時正在播放當地的足球賽。我使用NATURA
Black簡單的取了個角度,拍下了這張照片。由於點測光的因素,因此在對焦到船身正中央時,上方的光源部分就過曝了。我很喜歡這艘船以及餐廳的天花板。
[設備]
NATURA Black F1.9 & NATURA 1600
[每日一圖]2006.11.27
[環境]
The Loaded
Hog我把它翻譯成「豬頭酒吧」,因為它的Logo就是一個大豬頭,這名稱叫起來還挺有趣的。它是一家連鎖餐廳,在奧克蘭、漢彌爾頓、皇后鎮......
等都有連鎖店,而我拍攝的這家店是位於威靈頓的女王碼頭附近,是一間大型的娛樂餐廳,而餐廳內最特殊的地方在於它使用許多的帆船,作為室內設計的造景。
[構思]
夜晚的巴台區看起來非常的炫麗,我很喜歡這種色調與它所營造出來的氣氛。我分別使用了數位的D70跟NATURA Black的底片機,拍下這一個場景的畫面。數位相機的特性在於可以拍出乾淨而清晰的畫面,
而底片機則有高反差的特性,拍出來的畫面質感別有一番味道。NATURA
Black擁有24mm的鏡頭,很輕易的就能拍下整個二樓吧台區的全景。我拍攝時,特別將地板與天花板的反射光影小心的融入畫面裡。NATURA
1600的底片表現很搶眼,現場光源雖然不足,但透過這底片還是可以記錄下整個酒吧區的迷幻風情。
[設備]
NATURA Black F1.9 & NATURA 1600
[每日一圖]2006.11.26
[環境]
從威靈頓沿著東邊的海岸線往上行走,最主要的幹線是二號公路,而這條二號公路又有美酒之旅路線(北島)的美稱。沿途除了可以看到許多牛羊放牧在大草原之
外,還可以看到許多葡萄園,而在這路線上更有許多酒莊,只要去一趟i-Site,即可取得所有美酒相關的資訊。而這是在二號公路沿途的一個路邊休息站所拍
攝的風景。
[構思]
風景照在拍攝時,最擔心的是主題的呈現。有些時候我們覺得有趣東西,對於別人來說可能完全不知所以然,因此風景照除了呈現美麗的景象之外,當然也得考慮構
圖跟畫面的組成元素。經過長時間的開車趕路後,我在路邊的休息站臨停休息,這裡的休息站都非常漂亮,隨眼望去都是美不勝收的景象。我看到一群羊分佈在草坡
上,加上秋高氣爽的天空,於是選擇從這角度拍下了這幅畫面。
[設備]
Nikon F75 & AF Nikkor 24mm F2.8D
[每日一圖]2006.11.25
[環境]
這是在威靈頓的纜車博物館旁拍攝的,要到這裡來可以從市區搭乘纜車,約十分鐘的車成就會抵達山頂。在纜車博物館裡可以了解有關這條纜車路線的歷史,以及纜
車建造跟舊型淘汰纜車修復的過程,以及它的相關知識。而山頂還有個很大的植物園,有許多的路線可以悠閒的散步或騎自行車。在纜車的終點處,可以俯視整個威
靈頓的市區與海港,黃昏時分的景色相當美麗。
[構思]
我在天色即將昏暗前拍下了這張照片,畫面中間區域的足球場是維多利亞大學的校區,左邊是威靈頓的港口,這一天的天氣時好時壞,黃昏時烏雲密佈,整個天空有
點悶悶的感覺。儘管如此視野還是相當清晰,這裡的空氣很好,讓人情不自禁想多呼吸好幾口。這張照片拍攝時並沒有考慮太多因素,純粹只是想記錄下威靈頓的景
色而已。
[設備]
Nikon F75 & AF Nikkor 24mm F2.8D
[每日一圖]2006.11.24
[環境]
由武威要前往西寧時,沿路偶爾會看到明代長城的遺跡。明長城從嘉峪關市的嘉峪關開始,沿途經過酒泉、張掖、武威......一直到山海關。而這一路與我的
絲路行程有多數重疊的地區,因此許多不起眼的黃土夯築,其實是珍貴的歷史遺跡。在途中我發現這一座高聳的土推,直覺它是關塔或烽火臺之類的遺跡,在導遊的
解說之下,才知道這正是書本裡唸過的烽火臺。烽火臺最主要是作為古代傳遞緊急軍情所用,算是當時很先進的傳訊系統。
[構思]
我對烽火臺的印象,來自於「千金買笑」的成語故事。這是述說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,用千金懸賞好點子。虢石父遂提出烽火戲諸侯的點子,而這招果然博得了
褒姒一笑,但也讓周幽王失去信用而亡國。多數人都知道烽火臺,但卻不一定見過烽火臺的實際樣貌。所以我得知這是明代烽火臺的遺跡時,便在巴士上用望遠端拍
下這畫面。基本上沒考慮到什麼因素,只是單純記錄下難得一見的烽火臺而已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[每日一圖]2006.11.23
[環境]
在爵士晚宴開始前,我在Princes Gate Hotel的一樓巴台,點了紐西蘭當地的啤酒。邊喝著啤酒邊看著投影幕上的橄欖球賽,實在是一大享受。
[構思]
巴台的設計,向來都是著重於燈光與情境的相互融合,它所營造出來的氣氛,會因不同屬性的巴台,而呈現多種豐富的樣貌,而這也是我很喜歡拍攝的主題之一。我
認為攝影的面相包含了很多層面,有的是人文記錄、有的是風景地理、有的是文化采風、有的是人像寫真......,每個人所喜愛的主題都不相同。除了以上的
不同層面之外,我喜歡去記錄下不同光影的組成,所帶給我的感覺。因此包含自然風景的光影、建築照明的光影以及這場景裡的室內照明的光影。而光影所表現出來
的特性,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主題。這角度雖然逆光,但巴台的光線透過啤酒瓶與杯子,更呈現出啤酒本身的色澤,同時也加強了這環境裡的情境意象。
[設備]
NATURA Black F1.9 & NATURA 1600
[每日一圖]2006.11.22
[環境]
在Rotorua的Princes Gate Hotel裡面,整棟飯店都有暖氣的設備,而在飯店的大廳,則是使用傳統的壁爐。這時候南半球剛要邁入冬季,雖然氣溫還有二十多度,暖爐已經開始使用了。
[構思]
在準備參加今晚的爵士盛宴時,我在一樓大廳參觀這一棟有著古老歷史的飯店大廳。我看到這壁爐正燃燒著熊熊的火光,我對於火焰的閃動,以及整個壁爐的結構很
感興趣,因此拿出了隨身的底片機,配合ISO 1600的高感度底片,拍下了這張照片。這台NATURA Black
F1.9是使用24mm的定焦鏡,它使用的是點測光,所以在這種高光環境下,需找尋中間值的位置對焦與測光,由於是小台的傻瓜相機,功能選項不多,但也因
為這樣可以著重在構圖的表現上。
[設備]
NATURA Black F1.9 & NATURA 1600
[每日一圖]2006.11.21
[環境]
張掖大佛寺位於甘肅省張掖市區的西南隅,緊鄰著張掖賓館。它創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(西元1098年),是目前中國現存最大、最完整的西夏建築。之所以稱
為大佛寺,最主要是寺內的大佛殿有一個身長約三十五米的釋迦牟尼涅槃像,這佛像是木胎泥塑,彩繪金描,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。
[構思]
在這裡是不能拍照的,而這張照片則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拍的,後來在導覽員的說明之下,我在寺內就遵守相關的規定,因為已經拍了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。這間大
佛寺有九百多年的歷史,我在進入佛寺內就先將ISO調到1600,並轉由手動對焦的方式。寺內的光源很微弱,在沒有腳架的狀況下,我是依靠在石台上穩定身
體來拍照的。由於臥佛有34.5米,因此得選擇最邊邊的角度,才能拍下臥佛的一個身影。在參覽古蹟時,應該先了解一下是否可以拍照,如果可以也請勿使用閃
光燈,多數的年代久遠的壁畫或文物,都會因光線的刺激,而影響到它現況的保存。我一向都認為古蹟的保存遠比拍照來的重要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[每日一圖]2006.11.20
[環境]
「Rotorua Museum of Art & History」
原先曾經是溫泉療養所,它位在紐西蘭北島的羅托魯瓦,屬於小型的地方性博物館。雖然這只是區域性的博物館,但它連續數年都是紐西蘭遊客滿意度最高的博物
館,這與博物館採用情境式的說故事導覽方式有很大的關係。目前博物館裡仍有部分的浴室保存下來,用來展示過去溫泉療養所的風貌。
[構思]
「羅托魯瓦藝術與歷史博物館」就位在我下榻旅館的旁邊,在等待爵士音樂大餐開始之前,我到這裡來散步。在博物館前方有座小型的水池,從這個角度剛好可以看
到博物館與水池中的倒影。我沒有攜帶腳架,而旁邊也沒有支撐的物品可以固定相機,於是我將ISO調高為1600,並利用VR防手震的功能,小心的構圖後拍
下這張照片。這張構圖的角度選擇不多,最大的原因在於我想保留水中的倒影,同時又不願意將旁邊雜項元素納入,所以選擇了這樣的角度。晚上的博物館,彷彿是
湖畔旁的古堡般,充滿了迷幻的色彩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VR Zoom-Nikkor 18-200mm f/3.5-5.6 G ED DX
[每日一圖]2006.11.19
[環境]
「國立台灣美術館」位
於台中市五權西路一段2號,原本是「台灣省立美術館」,它在1988成立,因九二一大地震(1999年)的關係,封館整修了五年多,直到2004年才又重
新對外開放,目前美館的空間是地下一層,地上三層,總面積達到3,8000平方公尺,是亞洲最大的美術館。對台中人來說,國美館與科博館不只是國際性的博
物館,同時也是台中市民日常休閒的重要空間。
[構思]
求學時期我便常花五塊錢進入美術館裡遊蕩,我最喜歡參觀的兩種展覽主題是書法(含國畫)與攝影,到現在我還是對這兩項藝術深深的著迷。國美館經過重新整修
後,大門的門面在夜晚總是展現出璀璨的光芒。我喜歡從右前方的角度來拍攝國美館,最主要在於建築物的右邊佔有較大區域的面積,同時有大型的布幕廣告跟燈光
的投射。在這燈光與黃昏的映照下,配合上顏色飽和的大型布幕,更能凸顯國美館的美麗與壯觀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VR Zoom-Nikkor 18-200mm f/3.5-5.6 G ED DX
[每日一圖]2006.11.18
[環境]
原廣司大師在設計京都車站時,希望藉由這一個車站的設計,能保有京都文化同時又能提升旅遊、商業與經濟上的種種效益。而當時這一個國際競標案也提出了三個
主要的目標:更新公共交通網的系統、滿足旅客的需求、提升京都的整體形象。綜合了建築師設計的理念以及原本建造的三個目標,成就了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個現代
化的京都車站。在這個16層(到B3)的車站裡擁有了許多的功能。車站大樓的西側有一個往天空延伸的景觀,171階超大型的階梯與電扶梯可以通往空中花
園,在頂端可以眺望京都的全景。而旁邊的JR伊勢丹百貨公司與整個延伸的設計融合在一起,不管在中空的大階梯區域,亦或是建築物裡面的設計,都是一體的。
除了百貨商場它還結合了購物中心、影劇院、博物館和飯店,從這邊可以感受到整個建築體的功能性。
[構思]
我很喜歡這一幅圖片,當初在拍這張照片時,我思考要將構圖的角度拉低,好呈現出完整的路人,抑或是將構圖角度抬高,讓京都劇場的招牌可以落在三分之一的位
置上,後來還是選擇了後者。我在拍這張照片時,觀察到了幾個因素的組合,讓我覺得很有趣。首先是我設定為主題的「京都劇場」招牌,這招牌使用漢字,且用簡
單的橘色來裝飾,很有京都的味道。而在它下方還有兩個平行的架構,一個是列車的及時資訊招牌,另一個則是後方往前行的螢光綠標誌。這三組平行的塊狀線條,
搭配天花板的圓弧曲線,形成了一幅有趣的車站剪影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[每日一圖]2006.11.17
[環境]
「哲學之道」是日本知名的散步景點,這條石板步道是沿著古代運河的河岸所鋪成,全長有兩公里,春分時間來臨可以看到繽紛的櫻花,秋天到訪則可以看到火紅的
秋葉,是一個很悠閒的步道。以前有位知名的哲學家「西田幾多郎」經常在這裡沿著河岸散步,所以後來稱之為哲學之道,從這邊可以通往若王子神社。除了哲學之
道很漂亮之外,L型的另一端入口,景致也非常的美麗。不過這一段通往外面鬧區的主要道路並不長,大約只有三百公尺而已。我覺得這裡的步道,算是銀閣寺的一
大特色。
[構思]
我並沒有親自走過哲學之道,最主要是時間上很趕,所以只拜訪了旁邊的銀閣寺。畫面偏左的就是這條有名的步道,我喜歡這條步道跟馬路緊鄰,且旁邊停了台人力車的景致,所以我將這畫面拍了下來。這算是傳統型的到此一遊照吧!
[設備]
Nikon D70 & Sigma 10-20mm F4-5.6 EX DC HSM
機場集錦
對 飛機場,我一直都有種特殊的情感,我很喜歡機場裡的氣味,是那種混合了許多香水,以及流浪跟回鄉的交錯嗅覺情感。每一回拜訪機場,我都像是劉姥姥般,喜歡 東看看、西拍拍。當然也因為這種白目的行為,被航站的警察嚴重關切過,只差相機沒被沒收而已。而某些商店也不歡迎遊客拍照,所以我也常遇到店員出面制止。
我很尊重不能攝影的規定,包含特殊的場所會有機密的問題,商業空間有其商業考量,亦或是古蹟景點有保存問題......等。除此之外,只要沒有特殊的限制,我都會試著在這些空間裡,去找出我有興趣的場景。
這幾天剛好在整理機場相關的照片,要做一些資料,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機場集錦。不管是哪裡的機場,都是經過精心設計,且花費許多人力、物力才打造 完成的。所以機場也算是很好的拍攝主題,雖然它很漂亮,但幾乎不同的人拍出來,就會看到不一樣的地方,而這也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。因為圖很多,我就懶得一 個個加上註記了(雖然我一直覺得加上註記,是個比較好的分享與討論的方式)。
P.S.
彩色的照片都是用Nikon D70拍攝的,使用的鏡頭則有Sigma 10-20mm F4-5.6 EX DC HSM、Nikkor 24mm
F2.8D AF、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、AF-S VR Zoom-Nikkor 18-200mm
f/3.5-5.6 G ED DX。
黑白的照片則是用Natura Black F1.9 24mm的傻瓜相機跟Kodak TMax-400的黑白底片拍攝的。
[每日一圖]2006.11.16
[環境]
大阪國際機場是由義大利知名的建築師倫左‧皮亞諾(Renzo
Piano)為首的四組跨國建築設計團隊所規劃設計的。大阪關西機場在一開始規劃的時候,因為原本的機場沒有空間可以擴建,而都會區裡也沒有其餘的空地可
以設立一座新機場,所以在多方的研究之後,決定將機場建在大阪港內,利用原本的一個小島加以擴建,透過填海的方式興建起一座國際機場。場興建的計畫經過謹
慎的評估,包含了氣候、地質、海洋生態等,確認沒問題之後才正式動工,整個歷時八年,才建立起1.7平方公里的人工島,並且完成了機場的興建。機場本身的
人工島長有4.5公里、寬則為2.5公里,海底有20公里深,為了擴建這一個島,是透過精密的運算與衛星定位的技術才得以完成。它的候機室長達一千八百公
尺,整個動線簡潔而沒有任何障礙物,也因此它被稱為世界上最長的房間。
[構思]
我一抵達機場的入境大廳時,就發現了這幅景象。對於在公共空間就開始上網辦公的日本人,我的印象十分深刻。我覺得這幅景象的對比很有趣,這位路人甲正在操
作手機跟筆記電腦,似乎在忙著公事。與簡潔俐落的機場大廳相呼應,感覺非常有趣。由於畫面裡的廣告燈箱比較亮,因此我將EV值調高三分之一,拍下了這張照
片。
P.S.
有關[環境]的介紹文案,我原本發表在前公司的商業電子報上,我將它挪過來再利用一下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Sigma 10-20mm F4-5.6 EX DC HSM
[每日一圖]2006.11.15
[每日一圖]2006.11.14
[環境]
要離開銀閣寺前往公車站牌搭車時,發現這時的黃昏景致非常的美麗,金黃色的陽光照耀在銀閣寺隱身的前方區塊,充滿了古都的風味。
[構思]
銀閣寺就在前方禁止進入的小道裡,這裡有許多人力車,看著人力車與現代汽車一同穿梭在小巷裡,有種時光混亂的感覺。我使用70mm的望遠端,拍下了這幅照
片。我想要記錄的是人力車與現代汽車的交會,同時也包含了這地區錯綜複雜的電線杆,跟這當下的夕照光影。而這一幅畫面,則記錄了我離開銀閣寺時,感受到寧
靜與依依不捨的心情。
諸葛亮:「靜以修身,儉以養德。非淡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。夫學須靜也,才須學也。非學無以廣才,非勤無以成學。」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[每日一圖]2006.11.13
[環境]
京都車站的月台與本體建築物是分開的,月台位在建築物的後方,是採平面的設計,由於這裡也是交通的樞紐,因此有許多的鐵道在這邊匯集。月台的標示相當清楚,各路火車的時刻也很明確,因此只要仔細的觀察標示,應該不會有迷路的狀況發生。
[構思]
在離開月台準備前往車站的大樓時,我發現這個角度可以記錄下月台所帶給我的感覺。這個場景的測光誤差比較大,主要在於天空的部分很亮,而建築物與月台的區
塊又太暗。在這種環境之下,使用矩陣測光測出來的數值會有差異。對於測光不準的問題,可以利用包圍曝光的方式多拍個幾張。但天空過曝的狀況,可以依靠減光
漸層濾鏡來處理亦或是利用兩次不同曝光的照片來合成。由於我沒有帶漸層濾鏡出門,因此天空過曝失去了層次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[每日一圖]2006.11.12
[環境]
銀閣寺建立於文明十四年(西元1482年),原本也是足利義政的山莊,在十四世紀日本陷入南北朝分立的局面,整個局勢都操控在足利將軍手裡。三代的足利義
滿剛好是在南北朝統一的時代,但八代的足利義政則面臨了戰爭跟瘟疫之苦,百姓民不聊生,當時建造銀閣寺的一大主因,在於撫慰那些因戰亂與瘟疫所失去生命的
人們,這也是銀閣寺看起來如此樸實無華的原因。穿過錦鏡池之後,可通往後山,銀閣寺的庭園造景分成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,進入後山之中有另一種雅致的感覺。
銀閣寺充滿了濃厚的禪味,一開始感覺不到它的情致,慢慢的,不知不覺之中,我們就與整個庭園融合在一起,這真是一種奇妙的感受啊!
[構思]
銀閣寺後園的的山林步道還蠻大的,在前往後山的步道時,我發現這隱藏在樹林裡的竹欄步道相當的雅致。我選擇用直式取景的方式,來突顯步道蜿蜒向上的風情。
現場的光線並不充足,我沒將光圈縮小,好讓我可以用手持的方式,拍下這張照片。我個人認為這類的照片不好拍攝,最大的原因在於場景的元素不多,一整片的山
林裡,如果沒有焦點,很難去突顯我們要表達的主題。因此在構圖上需有自己的想法跟意念,同時仔細觀察不同的角度,這樣或許可以發現一些不一樣的視野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[每日一圖]2006.11.11
[環境]
海游館的設計是以不同的生態環境作為區別,分別有以下幾個參觀區域:日本森林:可以看到日本原生種的水獺以及各種魚類;阿留神群島:展區內有超級可愛的海
獺;蒙特雷灣:有胖嘟嘟的海豹跟海獅;巴拿馬灣:有溫柔的管理人員在餵食可愛的樹獺;厄瓜多爾熱帶雨林裡面有袖珍型的松鼠猴;南極大陸區有伸長脖子的企
鵝。有幾隻企鵝很有趣,就站在製冰機的出口下方,很像是在享受冰封時刻的那一種感覺。
[構思]
站立不動的企鵝算是蠻配合的Model,在動物園或水族館裡拍攝這類的動物,都會遇上玻璃帷幕的問題。有些反射光可以透過偏光鏡來處理,而我則習慣找個較
乾淨的區域,將整顆鏡頭貼上去。使用這個方式,比較難對焦跟任意改變構圖,但拍攝出來的效果很不錯,只要光圈不要調的太小,通常玻璃上的污點不顯現在照片
裡。不過若是遇上人擠人的狀態,恐怕就很難貼近玻璃來拍照了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[每日一圖]2006.11.10
[環境]
金閣寺原本稱為鹿苑寺,它是在1943年建造完成的,本來是慕府足利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住所,在當年稱之為北山殿。當金閣寺建造完成時,足利義滿將舍利殿
作為修禪的地方,在當時因為這個殿堂蓋的金碧輝煌,所以就稱為金閣殿。足利義滿死後,遵照其遺願,金閣殿改成禪寺,稱為鹿苑寺。在這之後有所謂的「應仁之
亂」,寺院許多地方都被焚燬,金閣殿則逃過一劫。1950年時,一位僧人放火燒了金閣寺,三島由紀夫所寫的「金閣寺」就是以這個史實來作為題材。1955
年金閣寺仿照原先的建築重建完成,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金閣寺。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金閣寺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,因此這裡除了是日本的國寶之
外,也是聞名全球的歷史古蹟。
[構思]
在這邊最適合拍照的時間應該是夕照斜灑在金閣寺上,在這時刻裡更能體驗金閣寺的金碧輝煌。在金閣寺這邊不能使用腳架拍攝照片,因此得用手持方式來攝影。我
來的時候是正午時刻,我使用廣角鏡頭的20mm端,小心的構圖,讓左方的小樹能收進畫面裡,同時也讓池子裡反射出金閣寺的倒影。基本上這個場景本身就很漂
亮,只要小心的選擇構圖的方式,都可以留下美麗的照片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Sigma 10-20mm F4-5.6 EX DC HSM
[每日一圖]2006.11.09
[環境]
京都車站位於東海道的樞紐區,將日本最大的兩個商業都市東京與大阪串連起來,而到現在每年都有四千萬人次以上的流量。在1991年的時候,因為舊有的車站
無法滿足需求,而車站又是一個都市的主要門面,因此當時舉辦了一個國際競圖比賽,最後由日本的建築大師Hiroshi
Hara(原廣司)獲勝,由原廣司來進行整個車站的設計。而現在這個京都車站就是原廣司的作品。
[構思]
車站本身的設計重點就在於它多面項的的結構,從位於內部中間樓層的大型中庭向另一端望去,更能發現整體結構的非對襯與協調的美感。為了凸顯非對襯的關係,
因此我選擇正中央的位置,以上方的橫樑作為切割線,以凸顯畫面中所呈現的放射性架構。而左面、右上方的鋼架,以及右邊的建築體區塊,則表現了幾何與重疊性
的協調美感。另外車站的照明設計相當特別,適當的光線更凸顯了結構的層次,讓車站看起來美麗極了。我一樣使用廣角鏡頭,在這場景裡畫面雖然有變形,但因為
放射狀的對比反而讓變型的感覺沒那麼嚴重,若拍攝的角度轉換偏右或偏左,就會凸顯出變形的結構畫面了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Sigma 10-20mm F4-5.6 EX DC HSM
[每日一圖]2006.11.08
[環境]
京都這裡的晴明神社是安倍晴明的住所,在大阪還有他的出生地,是另一間晴明神社。安倍晴明公是平安時期朝廷的陰陽師,官拜四品,精通陰陽五行、天文曆法與
占卜除妖等法術。在這一個朝代充滿了許多神話,人與妖魔鬼怪共存,也因此有了類似祭司角色的陰陽師的職位。這感覺有點像是我們的聊齋故事,而安倍晴明公又
有點像是埃及的祭司、或是我們道教的張天師。而我們可以從日本漫畫裡看到這一串歷史文化的影響力,像我學生時期很喜歡的「三隻眼」,「鬼神童子」、「幽遊
白書」、「魔法陣都市」……基本上都跟這一段歷史文化有很深的淵源。安倍晴明的出身,在正史上並沒有記載。而傳說他的媽媽並不是人類而是一隻狐,因為要報
恩所以嫁給他爸爸,之後因為不小心被晴明看到她的本身,後來就離開他們父子倆。因為母親會法術,所以安倍晴明從小就有特異功能。總之類似的傳說很多,跟梅
林的故事一樣,都非常的神秘。
[構思]
晴明神社的所在地被一條小馬路分割成兩個區塊,後方這一區塊是神社的主要建築區。我到這邊時接近中午時刻,陽光從斜上方照耀下來相當刺眼。我選擇廣角鏡頭
將整個神社的門戶容納進來,我刻意將畫面偏左方,讓中間的入口出現延伸的線條感,同時也保留上方的電線,凸顯它位在都會區裡的對比元素。在這張照片裡可以
發現左方的圍牆有變形的狀況,廣角鏡頭在拍攝這題材時,都得面臨變形的問題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Sigma 10-20mm F4-5.6 EX DC HSM
[每日一圖]2006.11.07
[環境]
大阪的海遊館規劃得非常好,其中水母的區域設計的很棒,讓遊客可以近距離觀賞水母的生態,同時又能欣賞到這種特殊生物的美麗之處。
[構思]
小孩跟動物都是難以掌握的拍攝主題,水母雖然移動的速度沒有其他動物來的快速,但牠不規則的活動方式,讓對焦跟構圖都有困難。我將光圈跟ISO值調大,同
時將對焦改為手動模式,一開始我並沒有刻意去做構圖的動作,只是將相機的視角固定在某個範圍裡,然後同一個角度下大約拍攝了十幾張照片,其中有幾張是我自
己比較喜歡的,這是其中的一張。這類的圖片我覺得都需要耐心的等待,有些時候某些場景就算等了數小時,亦或是事前勘查跟準備花費了一、兩天,只要拍下了一
張好照片,那一切都值得了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[每日一圖]2006.11.06
[環境]
在大阪天寶山的這一座大觀覽車號稱是世界最大級,不過看它的規模比London eye(倫敦之眼)要小一點。這摩天輪就在海遊館旁邊,而這整區有個中型的購物廣場,在非假日的時候遊客很少,看著亮麗的建築跟稀疏的遊客,感覺有點奇異。
[構思]
我使用廣角鏡頭以及腳架,將曝光補償減少三分之一,拍下了這張照片。我選擇這個角度的原因,在於前方建築的三座樓梯,以及購物廣場本身的燈光配置非常漂
亮。因此我將主體摩天輪隱身在建築物後面,儘管如此還是可以清晰的看到摩天輪的輪廓。在這場景裡就比較沒有變形問題的考量,儘管四周有變形狀況發生,但因
為主體近於中央位置,我們對於畫面變形的感受就不那麼明顯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Sigma 10-20mm F4-5.6 EX DC HSM
[每日一圖]2006.11.05
[環境]
出發的前兩週,我在工頭堅的Blog上
面看到關於晴明神社的資訊,由於我對於他所拍的祈願繪馬很有感覺,所以我也將晴明神社排進了我的旅程中。繪馬是日本古時候的信仰所演化而來,大約在奈良時
期開始流傳下來。繪馬有大跟小,大的就像匾額,這比較少見。小的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,一開始繪馬只有畫馬,後來圖案越來越豐富,成為了一種文化。人們
認為在繪馬上寫上自己的願望,掛在廟宇裡,神明就會保佑讓願望實現。基本上我們也有類似的文化,像是點光明燈、安太歲之類的~
[構思]
一整列的繪馬排在一起本身就很漂亮,我在拍攝時心裡在想:「應該怎麼構圖才會拍出我想要的東西?」我的焦點是放在中間偏右的那顆五芒星上(這是晴明的標準記號),我使用Sigma 10-20mm 的廣角鏡頭,光圈一樣縮到8,然後用手持的方式拍下這張照片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Sigma 10-20mm F4-5.6 EX DC HSM
[每日一圖]2006.11.04
[環境]
在大阪時我選擇住在Hilton,Hilton的地理位置很不錯,就位在大阪車站的正前方,而在它的地下,則是有名的梅田商店街。對面的那一棟建築是大阪
第一酒店,外觀給人相當樸實的感覺,圓柱狀的建築也相當的特別。Hilton的設施跟服務很好,雖然價錢比其他旅館貴了些,但是是一間很舒適的飯店。
[構思]
晚上回到飯店時,看著窗外繽紛的夜景,心頭有種很特殊且難以言喻的感覺。我決定將這幅畫面用相機拍下來,為了避免反光狀況,因此我將房間內的所有光源都關
閉,同時使用腳架來輔助拍攝。為了讓得到較深的景深,所以光圈設定為8,曝光6秒後得到這張照片。我使用的是當時剛發售沒多久的Sigma
10-20mm的鏡頭,這顆鏡頭是專為數位相機所設計的,使用在傳統相機上四周圍會產生明顯的暗角。在開放光圈的狀況下,它周圍的畫質會顯的比較鬆散,因
此在需要凸顯線條或結構的照片上,我習慣將光圈縮小來拍攝,以得到較佳的畫質。這顆鏡頭有超音波馬達,因此對焦相當迅速,不過廣角鏡光圈縮小後對焦的快慢
其實不是主要的問題。而它的變形問題在拍攝人像或建築物時相當明顯,因此在構圖上需要特別注意。除此之外,我認為它是便宜又好用的數位廣角鏡頭(約一萬四
以內)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Sigma 10-20mm F4-5.6 EX DC HSM
[每日一圖]2006.11.03
[環境]
到金閣寺拜訪時,少部分的樹葉已經開始變紅了,但多數的葉子似乎還在等待紅葉前線的發佈,才要一起轉紅哩!在金閣寺後方的小園裡,可以感受到那寧靜的禪意。
[構思]
我來訪時剛好遇上了日本國內學生的參觀旅行,因此整個寺院園區裡擠滿了熱情活潑的國中生。我隨意觀察了周圍的景色,發現前方不遠處的這個角度很棒,而剛好
有光線灑在右方的樹葉上,形成了有點透明的朦朧感。於是我換了顆70-300mm的長鏡頭,拍下了這張照片。這顆鏡頭的評比不高,而價錢非常便宜(約五千
塊不到),它唯一的缺點是自動對焦緩慢(改用手動對焦較為快速),而且鏡頭朝下時會自動伸縮。除此之外,我覺得它的發色很漂亮,重量也很輕,在光線充足或
是使用腳架的環境下,它的表現都很好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Nikkor 70-300mm f/4-5.6G
[每日一圖]2006.11.02
[環境]
從入口要到月牙泉的位置,差不多得騎駱駝行走個二十分鐘左右。一路上可以近窺這遼闊沙丘的奧秘。儘管廣大的沙漠看起來都是相似的,這個沙坡跟另一個沙坡沒什麼不同,但來訪的遊客還是看的興致盎然。
[構思]
在駱駝背上,我發現到這個角度很不錯。雖然景色只是連綿的沙坡,但因為顏色與搭配的元素不同,所有了三層的層次顯現出來。首先最前方的兩個路人,是第一
層,由他們來作為這鳴沙山一角的比例尺。接著是完全向光的這一面沙坡,在右方可以看到兩個滑沙的據點,以及人造加工過的爬坡道。最後一層則是有背光的最高
沙坡,上面是寂寥的頂峰,什麼都沒有。我利用這顆鏡頭的最遠端,壓縮了這三層的畫面,讓他們彼此間看起來很接近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[每日一圖]2006.11.01
[環境]
在鳴沙山要滑沙之前,得自行走上滑沙的起始點。這沙丘遠遠看起來雖不陡峭,但實際上身處在沙丘上時,才知道這斜度將近有六十度。為了方便遊客攀爬,於是在
沙丘上鋪上了一整列的長方格。遠遠的看會以為這是梯子,但實際上它只是木格子,所以走起來還是相當的困難。在某些坡段,每踏一步就會陷入沙裡十多公分,走
在上頭才真正體會沙漠的恐怖與壯闊。
[構思]
我是背著一大袋的相機包向上攀爬的,這條路雖不及蜀道險峻雄奇,但也頗有沙道之難,難於上青天之感。為了避免沙子跟包包接觸到大量的沙子,每一步都得小心
翼翼,深怕自己一不小心滑倒了,那可就直接滾到沙丘腳下了,連帶的相機跟鏡頭大概也就毀了。向上攀爬的過程中,每隔五分鐘我就會停下來喘口氣,順便觀察一
下周遭景色的差異。在向上望時,發現這個角度相當奇特,於是就拍下了這幅照片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[每日一圖]2006.10.31
[環境]
從敦煌要轉往嘉峪關的路上,全程共有三百八十多公里的路程。在途中的某一個城鎮上,剛好有個公共廁所,於是全團在這邊解決了民生需求後,才又繼續上路。在
大陸,多數的公共廁所都有收費,不論男女一次的費用約四毛到五角之間,所以隨時準備著零錢,才能在最緊急的時刻派上用場。
[構思]
我看到這間公廁時,都會想起小時候去風景遊樂區時,女生們上洗手間總是得花個幾塊錢跟門口的阿婆買個衛生紙之類的,而不管你需要不需要,總之它就是得付費
才能上,但男生的就都不用。在大陸有收費的公廁通常都有管理,而且比較乾淨。我選擇從正中央的角度拍下了這公廁的照片,它還有鐵門哩!管理員下班的話,公
廁是鎖起來的哦!更有趣的是,收費處前方還有個黃色的垃圾桶,而且還有標註著「垃圾桶」,我覺得這一幅畫面真的很有趣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[每日一圖]2006.10.30
[每日一圖]2006.10.29
[環境]
滑沙是鳴沙山一種很熱門的運動,想要體驗滑沙的快感,得先從沙丘下買票,再自行攀爬到接近沙丘頂端處的滑沙據點。一整面的沙丘同時會有十多個滑沙道,遊客可以自行選擇任一個據點,不過光是要爬到起始位置,就得花上個十五分鐘不等,看似平緩的沙丘,走起來可相當的吃力哩!
[構思]
我在沙丘的中段處拍下了這張照片,在畫面中間偏右的這位路人,他身上背了好幾塊模板,這正是給遊客滑沙使用的器具。在這裡,使用過的滑沙板,完全是依靠人
力運送上來的。我光是走到中段,就覺得相當的吃力,沒想到他們還得背著這麼重的東西,來回好幾趟哩!從這畫面裡可以看到正準備前往滑沙據點的遊客,而上方
還有一位正尖叫著向下落滑。而滑沙時,沙子果然會發生特殊的鳴響,感覺相當的奇特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[每日一圖]2006.10.28
[環境]
在西部地區,烤羊肉串可說是道地的美食。這羊肉串與我們習慣的大小不同,大約是我們平時看到的三到四倍大,因此胃口較小的人,吃個四、五串大概就飽了。而
這些烤肉串最有名的,就是它們都會灑上一層「孜然粉」,這孜然粉原產於於中亞跟伊朗一帶,而目前新疆則是主要的產地。在敦煌夜市裡,有一整個區域都是烤肉
區,這與我們的小吃攤很像,坐在這邊大口吃肉、大口喝酒,感覺相當豪邁。
[構思]
經過這一區時,儘管我才剛用完晚餐,肚子還是感到飢腸轆轆。「阿不多」這個名詞在新疆相當有名,許多的道地小吃都是以阿不多來命名。我選擇將阿不多這個招
牌,跟右邊戴著小花帽在烤肉的穆斯林給拍了下來,這是當地獨有的文化。另外畫面裡有兩個因白熾燈所產生的光斑,後來我換了個B+W的濾鏡後,光斑現象就消
除了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Nikkor 50mm F1.4D AF
[每日一圖]2006.10.27
[每日一圖]2006.10.26
[環境]
嘉峪關關城自古以來就是絲路的必經之地,因為它位於河西走廊的中央,所以也有「河西第一隘口」的稱號。這關城是在明代洪武五年開始興建,到它全部完工啟用,總共歷時了168年。若以現代的觀點來看,應該很難體會一個公共工程長達一百多年吧!
[構思]
原本我想拍的是這個亭子裡的石碑「天下雄關」,一開始我是採水平構圖,想要讓古亭、石碑與後面斑駁裂痕的土牆,相互對比。無奈的是,畫面裡這位小姐,一直
盤踞在石碑前方,當時她正在幫同行的友人拍照,這一拍足足有五分多鐘吧!由於我即將趕往下個目標,因此改變構圖的方向,讓這位小姐也成為畫面的一部份。不
過這麼一來,到多了一個現代的元素,而使的歷史含意的對比更強烈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[每日一圖]2006.10.25
[每日一圖]2006.10.24
[每日一圖]2006.10.23
[環境]
鳴沙山上現在有許多活動,最知名的是滑沙,就是坐在一塊板模上,從高高的沙波上滑下來,光是遠遠的看,就覺得非常刺激。近年來除了滑沙外,還引進了拖曳
傘、沙灘越野車......等項目,相對的也帶動了這裡的觀光價值。以前是旅人害怕的荒漠,現今已成了遊客觀光的著名景點了。有時候靜下來思考,很難知道
這樣的改變對於大自然的改變,或敦煌的整體發展是好還是不好?
[構思]
我騎著駱駝往月牙泉前進時,發現許多遊客正在沙丘上行走。我用長鏡頭捕捉到這畫面,沙丘上的人群,看起來就像是排程一列的小螞蟻。這沙丘從下往上看,看起
來並不高,但實際上攀爬時,卻得花上個半小時,站到上面時,腳都軟了。由於拍攝當時取景的角度不好,於是我將原圖裁切成寬比例,藉以顯示沙丘的遼闊與一整
列遊客的對比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[每日一圖]2006.10.22
[環境]
莫高窟原本稱為「漠高窟」,這名稱的來由是因為它位於沙漠的高處。後來因漠與莫通用,因此改稱為「莫高窟」。這裡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而且內容最豐富的佛
教藝術勝地,自古以來這裡也是絲路的必經之地,在敦煌地區除了莫高窟之外,還有東、西千佛洞與榆林窟共同組成敦煌石窟群。莫高窟對於遊客的參觀一直採限制
的策略,因此這邊光是入場券就需要一百塊人民幣,以民勝古蹟來說,這算是較高的。限制的最大原因在於過多的遊客,會產生二氧化碳,而這些會侵蝕到石窟裡的
壁畫,因此除了不希望太多人參觀之外,這裡的洞窟也是輪流開放,好讓古蹟能喘一口氣。
[構思]
要進入莫高窟之前,會先經過這一個八柱雙層的美麗牌樓,從正面看是「石室寶藏」,而從內往外望則是「三危攬勝」,因為從這一端可以看到三危山。從正面往內看,背後的元素太多,且很難避開一群群的遊客,因此我選擇從背後的角度,拍下這張牌樓的照片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[每日一圖]2006.10.21
[環境]
嘉峪關的關城,剛好建於嘉峪山裡地勢最高,且最狹窄的山谷中部,在漢代時這裡稱為玉石障,一直到了元代才更名為嘉峪山,而此關也以嘉峪山為名,而現在這裡
同樣也因嘉峪關而稱為「嘉峪關市」。城關的兩翼的城牆,是向著戈壁兩端延伸開來,因此在城牆上往關外望去,都是荒涼的大漠地形。
[構思]
我在內城的城牆上走了一大圈,想要找尋適當的角度,拍出此城的輪廓。走到這個角度時,剛好可以看到內城與甕城的樓閣,在這兩個樓閣間的空地,就是引敵軍進
入的地方。而城牆上則佈置有眾多的射箭口,在牆上守衛的士兵,可以從這些洞口發射箭簇,用以擊殺敵人。而畫面左下的那塊空地,則是城內士兵練習射箭的教練
場。我選擇從這個角度拍攝,並刻意留下左邊的樑柱,讓畫面不至於太過空曠,而失去了延伸點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[每日一圖]2006.10.20
[環境]
月牙泉旁有著一棟美麗的亭台樓榭,而這也形成了大漠裡一種特殊的景觀。根據地質學者的考察,認為月牙泉是黨河河道的源泉,在幾萬年前,古黨河改道原本是經
過鳴沙山的南麓,但在這之後河道發生了遷移,原本的河道被沙所埋沒,而月牙泉這一段因地下持續有泉水流出,才得以保存下來。而月牙泉處在鳴沙山的中央,之
所以不被沙所埋沒,除了地下有泉水湧出外,因這裡地貌特殊,風會將沙由低窪處往上捲起,也是它沒被覆蓋的原因。近年來因為敦煌地區在發展的過程中,抽取地
下水資源,因此導致月牙泉逐漸乾凅,目前敦煌市還在積極改善,保存這千年來的地質奇觀。
[構思]
我來訪時,樓榭裡正在展示大漠的攝影作品,在參觀完這些精彩的照片之後,我在古樓旁的一角,發現此時夕照溫暖的光線,正斜射到樓榭上。於是我選擇一個可以看到後方沙丘的角度,並避開前方中央的人群,拍下了這張照片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[每日一圖]2006.10.19
[環境]
從鳴沙山的入口要前往月牙泉有一小段距離,因此多數的遊客都是騎著駱駝前往位在沙丘中心的綠洲「月牙泉」。在電影「天脈傳奇」裡,曾在這地方拍攝了不少鏡
頭。在「後漢書」的記載裡,這裡特殊的地貌已經維持了兩千多年,而清代的蘇履吉曾經寫到:「雷送餘音聲裊裊,風生細鄉語喁喁」來描述鳴沙山的轟隆聲響。近
年來月牙泉雖有乾凅的問題,但鳴沙山卻仍然維持原貌,不知道未來是否還能見到月泉與沙山相互呼應的景象?
[構思]
坐在駱駝的雙峯上,看著眼前的這一大片沙丘,感受到很大的震撼。由於這時候夕陽即將西下,串成一排的旅人們,個個拉出了長長的身影。而沙地上還可以清晰的
看到宛如水波狀的紋路。前方的沙丘上,則有一整排如螞蟻般的人群,正努力的向上攀爬。我等到駱駝移動到適當的角度時,趕緊拍下了這張照片。
而在這時刻,我心中不禁想起鄭愁予的「野店」。
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
黃昏裹掛起一盞燈
啊,來了
有命運垂在頸間的駱駝
有寂寞含在眼裹的旅客
是誰掛起的這盞燈啊
曠野上,一個矇矓的家
微笑看……
有松火低歌的地方啊
有燒酒羊肉的地方啊
有人交換著流浪的方向…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[每日一圖]2006.10.18
[環境]
火燄山山脈在維語裡稱為「克孜勒塔格」,這個地點剛好位於山脈的側方中間位置,所以從這可以觀賞到一整條完整的山脈橫亙在眼前。這邊的溫度雖然並不一定比
吐魯番其他的區域來的高,但其悶熱的狀態就像是身處在火爐一般,走沒兩步,就有點喘不過氣兼中暑的感覺。沒親自走這一遭,很難想像會是這麼的炎熱。
[構思]
在這邊最著名的特徵,應該就是刻有「火燄山」三大字的招牌石頭。從那個角度裡,很難將山脈的特徵跟前景整合在一起。後來我決定將穿有火燄山衣服的雙峯駱駝
跟背景整合在一起。由於遊客很多,很難將人群排開,於是我在這邊等了許久,本來這隻駱駝應該是在畫面偏右的,按下快門時牠剛好跨前一步,於是這變成這樣一
張照片啦!所以說拍小孩跟動物時真的很難。儘管這是張不完美的照片,但對我來說具有紀念性,所以特別選出來跟大家分享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[每日一圖]2006.10.17
[環境]
古書上記載,敦煌石窟從開鑿以來,有千餘個洞窟,而目前還保存的石窟,共歷經十六國、北魏、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回紇、西夏、元、清、民國的壁畫,如果將這些壁畫展開,將長達五公里之遠。因此也有人將它稱為「世上最長最大的畫廊」。
[構思]
這張照片拍攝時,我特別將鏡頭伸進柵欄裡,不知道這樣算不算違規,至少我人是在參觀區之外的。前面提到在參觀區裡不能攝影,因此要在參觀區外找到合適的角
度不太容易。我選擇了一個斜側的角度,避開了大多數的遊客之後,讓整個敦煌石窟的分佈結構能夠呈現出來。雖然無法容納所有的景象跟元素,但可以看出石窟裡
的結構與外觀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[每日一圖]2006.10.16
[環境]
嘉峪關城樓是由內城、外城、甕城、羅城、城壕所組成的城廓,在古代是堡壘森嚴的軍事防禦重地。這種城內有城的建築物,有著軍事上惑敵的作用,像甕城的設計就是故意要引敵軍入甕,然後關上城門再一舉殲滅。
[構思]
我在內城參觀要進入城口時,注意到前方的城樓剛好被城門的輪廓給包圍。我對這幅景象很感興趣,於是開始等待其他的遊客離開,同時思考構圖的模式。為了凸顯
城門的磚造結構與特殊的地板,我將城門的建築置中,而為了避免死板的四平八穩中心結構,我刻意讓前方的城樓稍微偏左,而剛好光線是向右灑下來,這讓照片在
死板中有了些不對稱的元素存在。
[設備]
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