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定一个主题来进行摄影,可以说是学习与应用摄影技巧,以及寻找个人摄影风格的一种方式。在前面四个章节里,分别进行了摄影相关术语的介绍,相机的基本操作与设定,同时讲述了光影、对焦,以及构图的技巧等。而透过各种摄影主题的单元介绍,可以让读者更容易实作,并找出自己喜爱与擅长的风格。
人像与风景是最热门的两大项主题摄影类别,而其中风景又可区分为自然景物、建筑景物、白天与黑夜的景物......等。同意的人像也会区分为人物、人体、儿童,或是婚纱摄影……等主题。在第五章中,我主要分享12种主题摄影的心得,也许涵盖的面向不够广,但应该足以协助读者,去了解各种主题摄影的应用与发挥。
举凡自然界的景色,都可以视为风景主题的范畴,在生活的过程中,旅游、兴趣,与活动,都有可能跟大自然的场景接触,而在许多壮阔的景致下,难免会兴起拍摄与记录的念头。不过风景摄影却是最常有「所拍的与所看到的不一致」的情形。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,造成了这样的现象?
相机虽然很接近人眼的构造,但当我们看到一个景色时,除了景色透过眼睛传达到大脑之外,还有许多连带的作用,包含心中兴起的感触与诸多念头,或是过往记忆中所带来的共鸣等。而且我们会自动将焦点摆在我们有所感的元素上,而自动去忽略眼中所接受到的噪声。而这也是在大自然环境中摄影时,最常遇见的情形,明明拍下了一样的角度,但被框限住的范围,就是跟现场所看到的感受不一样。
◄ 从Wellington到Napier,一路约需走上三百二十公里的路程。这一段路风光明媚,一开始会经过电影「魔戒」与「金刚」拍摄的地点,之后还得穿越过几座山,在即将抵达Napier之前,一样在路边的休息站稍做休息,而这就是在休息区所拍摄的照片。
这休息站与其他的休息站相同,都备有桌椅让长途开车的驾驶,可以停留稍做休息。从休息区往公路的另一边望去,光是这一幅景象,就让人忘却了半天奔波的疲劳。由于天空云朵的层次跟排列很有趣,所以我选择了这个角度,留下了这张美丽的照片(照片中间偏右的小黑点是一只飞鸟)。Nikon F75 & AF Nikkor 24mm F2.8D & FUJICOLOR SUPERIA X-TRA400
在进行风景摄影时,我有几个注意事项,以及一些小技巧。景深,可以说是风景摄影应用的一个重要项目。透过景深的安排,同时配合构图的技巧,才能适当的帮助观看者从平面的照片上,构筑出一个立体的想象。
多数时间我的光圈控制,都维持在F8至F16之间,光圈越小、景深越大。透过长景深可以让现场,由近而远的每一个区段,都清晰的呈现在浏览者眼前。在对焦点的选择上,手持拍摄时,我仍是习惯采用单点对焦模式,然后会选择场景中较远的一个主题,做为对焦点。
实际在进行风景摄影时,最好的方式是搭配脚架,不论光源是否足够,当光圈缩小,而ISO维持在50到400之间时,越高像素的相机,对于震动的容忍值越低。因此不论是否会产生震动,影响到拍摄的瞬间,可以的话还是搭配脚架拍摄为优。而当搭配脚架时,对焦模式我就会改成多点切换模式,如此可以减少脚架上、下角度的调整。
而场景的应用,我简单区分为晴天、阴天、雨天,还有艳阳天。ISO值的配合选择上,晴天我习惯使用ISO100至200来拍摄,阴天则是200至400,雨天多数使用400,偶尔会用到800。且遇到阴雨天或是有雾气的场景时,光圈我也会加大到F4来拍摄,不一定会限缩在F8跟F16之间。
► 前往Milford Sound的路上,会经过Homer Tunnel。在这之前我因为在小斜坡上超车,引发了一点小小的不愉快事件。在Homer Tunnel前停车拍照时,被刚刚超车的两个人围堵,然后骂我是Idiotic。
很不幸的我的英文程度听不懂白痴跟笨蛋这几个字,所以他们激动的念了好几句,发现我还是保持一脸无辜样,只好更激动的说我是Bad Driving。
当时我很纳闷,路上有没标示不准超车,加上他们车速超级慢,我只不过小小的超了车(而且我不是第一台超车的,我大概是最后一台,所以被堵到),有必要这么激动吗?回国后我才听同事说,在当地斜坡都不能超车,看来我这个Idiotic还真的是实至名归啊!真是抱歉了,那两位被我超车的人,实在是对不起。(提醒大家开车要注意交通安全)
尽管发生了小小的不愉快,但当地实在太漂亮,转眼就把这回事抛到脑后。穿过Homer Tunnel之后,一路上都是下坡,我来的这一天云气特别旺盛,整个山谷都是快速移动的山岚,非常的壮观。
回国之后无意间买了一张平原绫香的温柔精选,其中由古典乐曲霍尔斯特行星组曲改编的Jupiter,都会让我想到这个山谷的壮阔。由于下坡路段车行相当缓慢,我在车上随手拍下了这个画面。Nikon D300 & AF-S VR Zoom-Nikkor 18-200mm f/3.5-5.6 G ED DX
现今的数字相机都有很高的ISO范围,但最佳的画质表现却不见得一定是最低的ISO。例如Nikon D700的ISO值,其中间范围是200到6400,但还有L跟H的区间,比方说L 1.0是ISO 100,H 1.0是ISO 12800,H 2.0则是ISO 256000,但L跟H的设定是模拟值,在这样的状况下我就会将ISO的设定范围从200开始,而不是100。
在镜头焦段的选择上,我习惯用24mm的定焦镜(搭配传统单眼相机)、24-70mm的变焦镜(搭配全片幅感光组件的相机),或是18-200mm的变焦镜(搭配APS-C感光组件的相机)。广角或超广角镜头的确是拍摄风景摄影的选择之一,但是过广的焦段虽可以表现出壮阔感,但相对的也不容易避开杂乱的元素。
因此在焦段的选择上,我并不特别偏好超广角镜头,反倒是24到28mm之间的广角镜头,是我较喜欢使用的焦段。同时我认为变焦镜在风景或旅游类的主题使用上,相当的便利。有些时候长焦段可以压缩画面里的空间,表现出另外一种景致。
◄ 日月山位于青海省境内,海拔有三千五百多公尺,它是青海省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水岭,同时也是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界处。在唐代,这里有著名的文成公主嫁到西藏的故事。
在前往青海湖之前,我们先经过了日月山。日月山上的空气稀薄且温度很低,爬在著名的日塔与月塔,看着文成公主的纪念碑,感觉相当的吃力。
我在车上经过日月山时,看到窗外是一整片的草场,感觉就像是一大片方格条纹的地毯一般,于是我从车上选择适当的角度构图后,拍下了这幅照片。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构图的选择,我最常使用的是延伸构图、层次构图、曲线构图,以及对比性构图。在决定按下快门之前,应该都会有构思的这个流程,前面提到我们所拍下来的,不见得跟所看到的一致。以风景主题来说,我最常思考的模式,是将眼中所见的场景,拆解成不同的元素。然后再来安排元素彼此对应跟呈现的方式。
► 最后一天在京都的行程,原本只打算到离京都车站较近的东本愿寺与西本愿寺,但总觉得这样结束旅程,实在是太可惜。
于是我临时决定改成租自行车,然后骑车在京都市里游览。一开始看着从出租店买来的自行车专用地图,只计划骑到祇园,但路上骑得太快乐,后来从祇园骑到了平安神宫,然后接着往南禅寺、哲学之道、法然寺跟银阁寺前进,就这样绕了好大一圈,发现了京都市许多新的风貌。
只要到了鸭川的范围,我都是骑在河岸边的小路,避开旁边上方的大马路。日本市区里骑自行车的人很多,但在热闹的区域里,自行车总是会跟人争道(自行车走人行道,另外有些热门街道禁止骑自行车,这部分专用地图都有标示),为了避开这些人们,我选择了河岸边的小路。
我在回程时,发现后方的鸭川非常漂亮。在银阁寺时原本天空飘着毛毛细雨,但回到了鸭川则又放晴,且云层里透出湛蓝的天空。沿途拍了不少相片,我尽可能选择河面倒影与天空相映的角度,来记录我对鸭川的记忆。Nikon D70 & AF-S VR Zoom-Nikkor 18-200mm f/3.5-5.6 G ED DX
这样的说明或许会产生一种误会,所谓安排元素的对应跟呈现,并不是指我们可以去改变自然界的元素。而是透过构图的表现,场景元素纳入镜头里的取舍,以及拍摄点的走动跟观察,来试着找出最佳的记录方式。而这个构思过程所花的时间,往往远高过按下快门,或是设定相机的种种参数。
所以拍摄风景类的主题时,可多注意场景中的各项元素。透过远近、大小、层迭之类的关系与对比,都可以作为表现的主轴。一个环境带给摄影者的感觉,可以由一个大整体,再进行细部的切割,然后再由摄影者决定呈现哪些细节,而最终的画面又将这些细节合而为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