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 觀察與構思

6.1.5 運用聯想力

在第三章「圖片的內涵」裡,曾提到「完形理論」。這個理論源自於Gestalt therapy,這是心理學方面重要的流派之一。而這一個理論框架除了在心理學上的應用外,也廣泛的應用在各個領域裡,攝影就是其中之一。

完形理論的主張在於「整體不同於其部件的總和」,看起來或許是相當的深奧難解,但舉個例子來說,縮時攝影的拍攝成果,是以影片來呈現的。對於不了解縮時攝影的人,會以為那是錄影而成的畫面。但實際上那是拍攝多張的照片,透過多張照片組成而成影片。而其實就算不是縮時攝影,光是影片本身也都是由多個分隔畫面所組成。

◄ Portarlington在Bellarine Peninsula的西北邊,從Geelong開車前往,大約只需要半小時的車程即可抵達。在這個澳洲東南邊的半島上,有好幾間酒莊。我先參觀了Bellarine Estate,淺嘗了一下當地的鮮啤酒與紅酒,接著又轉往Kilgour Estate Winery品嚐紅酒與下午茶。
因為這個區域的酒莊最晚只開到五點,在離開酒莊後便在Bellarine半島上面開車遊覽。我們在Portarlington稍微停留,看了一會夕陽西下的情景。當地的海風很強,加上是冬季很難撐太久,不過短暫的停留還是拍下幾張自己很喜歡的照片。
在網頁上看到每年在Portarlington Pier會聚集許多人,參加一年一度的Mussel Festival,很可惜我來的時候是冬季,碼頭邊沒看到什麼遊客,只有海鷗不畏寒風依然快樂的在空中遨翔。我們到達時太陽正準備落到海中,此時剛好有雲層擋住陽光,光線從雲霧中照射出來,非常漂亮,因為錯位的關係,光線就好像是被路燈所點亮一樣。
於是我從逆光的角度簡單的構圖,拍下了這張照片。我另外有針對光線與雲層為主題,拍下了另一種構圖模式的照片,不過我個人還是覺得分享出來的這一張角度要好一些,所以簡單改變一下構圖的區間,帶給我們的感受就不太相同。Nikon D300 & AF-S VR Zoom-Nikkor 18-200mm f/3.5-5.6 G ED DX


相同的東西,不同的解讀

當我們觀看了縮時攝影的影片時,是對於影片所呈現的情結,已經加上了個人的經驗與大腦的運作。或許這個例子還不足以清晰表明「整體不同於其部件的總和」,但如果以英文字母來說,CAT三個單字組成了「貓」,ACT卻組成了「作為」,這例子應該就可以讓大家了解完形理論的主張。

同樣的概念很適合應用在攝影裡,當我們拍攝了一幅照片,畫面裡有山、有水、有明月。也許我們拍攝的當下有感受到自然壯闊的意識,但觀看者也許有不同的人生經驗,或是在觀看時有不同的情緒,這就會產生解讀上的不同。


► 奧克蘭動物園裡有許多親子遊樂設施,其中這一座類似恐龍蛋的溜滑梯,是專門為小朋友所設計的。不知道為什麼,當我看到這座溜滑梯時,總會聯想到哆啦A夢(小叮噹)片頭所出現的那個「ガリバートンネル(格列佛隧道)」。
我從坡道旁的小徑經過這座溜滑梯時,剛好看到一位小朋友站在入口前猶豫不決。我在這邊看著他大約將近三分鐘,但他就是一直待在洞口不敢向前跨出一步。我覺得這個對比的畫面很有趣,因此分別拍下兩張照片,一張是利用長焦段,以小朋友作為構圖的中心,而另一張就是這個畫面。
我試著讓整個場景都能塞進畫面裡,好凸顯這個有趣的對比。面對未知的事物,其實我們都跟小朋友一樣,總會思考遲疑,也總心懷恐懼與期待,這畫面的延伸就像是我面對這趟未知的旅途一般。Nikon D70 & AF-S VR Zoom-Nikkor 18-200mm f/3.5-5.6 G ED DX

顯性跟隱性的聯想

我一直都抱持著萬物皆有關連的態度,因此我在觀察時,都會去試著找出某些物品的關連性。一來透過關連性可以讓我們找出適合表現的方式與主題,二來也能增加照片本身的故事性,埋下伏筆,等待有緣人來探索。而我自己在欣賞別人的作品時,也都會利用這個方式,去尋找作品裡的伏筆或意念。

聯想力的運用有顯性跟隱性兩種,所謂的顯性是多數人共同認知下所能體會的,例如透過錯位攝影,畫面中的主角拖著遠方的太陽,或是路燈剛好在太陽光的位置,都能讓觀看者有直接的意會。隱性的部分,是只有類似經驗的人,才能夠領略我們所要表達的含意。例如沒看過漫畫哆啦A夢,就無法有格列佛隧道的聯想。

◄ 這張照片的聯想是一種對比,如果要給這張照片一個名字的話,應該就是「當BURBERRY遇上Toilets」。
我們很難把一個品牌跟公廁進行連結,但從這個角度剛好公廁的招牌,就疊在BURBERRY的廣告前面,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對比。如果換了不一樣的角度,就不會發現到這樣的趣味性,當然也就不會產生這種對比性的聯想。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
提供足夠的資訊

當我們的作品想利用聯想力來表達某些情緒或意念,就必須考慮顯性與隱性的應用,同時聯想的資訊也應考慮有否給予觀看者足夠的資訊去理解。若畫面沒有足夠的資訊,可以透過作品的介紹來輔助,否則可能會產生曲高和寡的現象。

近日李安的作品「少年Pi的奇幻漂流」,可以作為隱性跟顯性應用的說明。在顯性的部份,電影說了兩個故事,一個故事用演的,一個故事用說的。但實際上有第三個故事,卻是需要觀影人去想的。

對於這三個故事有興趣的人,可以看看「李安的隱喻森林與少年Pi的三個故事(簡體)」或是「驚悚!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-第二個故事-駭人(繁體)」。

  1. 上一節:6.1.4 培養第六感
  2. 下一節:6.1.6 習慣養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