設定一個主題來進行攝影,可以說是學習與應用攝影技巧,以及尋找個人攝影風格的一種方式。在前面四個章節裡,分別進行了攝影相關術語的介紹,相機的基本操作與設定,同時講述了光影、對焦,以及構圖的技巧等。而透過各種攝影主題的單元介紹,可以讓讀者更容易實作,並找出自己喜愛與擅長的風格。
人像與風景是最熱門的兩大項主題攝影類別,而其中風景又可區分為自然景物、建築景物、白天與黑夜的景物......等。同意的人像也會區分為人物、人體、兒童,或是婚紗攝影……等主題。在第五章中,我主要分享12種主題攝影的心得,也許涵蓋的面向不夠廣,但應該足以協助讀者,去了解各種主題攝影的應用與發揮。
舉凡自然界的景色,都可以視為風景主題的範疇,在生活的過程中,旅遊、興趣,與活動,都有可能跟大自然的場景接觸,而在許多壯闊的景致下,難免會興起拍攝與記錄的念頭。不過風景攝影卻是最常有「所拍的與所看到的不一致」的情形。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,造成了這樣的現象?
相機雖然很接近人眼的構造,但當我們看到一個景色時,除了景色透過眼睛傳達到大腦之外,還有許多連帶的作用,包含心中興起的感觸與諸多念頭,或是過往記憶中所帶來的共鳴等。而且我們會自動將焦點擺在我們有所感的元素上,而自動去忽略眼中所接受到的雜訊。而這也是在大自然環境中攝影時,最常遇見的情形,明明拍下了一樣的角度,但被框限住的範圍,就是跟現場所看到的感受不一樣。
◄ 從Wellington到Napier,一路約需走上三百二十公里的路程。這一段路風光明媚,一開始會經過電影「魔戒」與「金剛」拍攝的地點,之後還得穿越過幾座山,在即將抵達Napier之前,一樣在路邊的休息站稍做休息,而這就是在休息區所拍攝的照片。
這休息站與其他的休息站相同,都備有桌椅讓長途開車的駕駛,可以停留稍做休息。從休息區往公路的另一邊望去,光是這一幅景象,就讓人忘卻了半天奔波的疲勞。由於天空雲朵的層次跟排列很有趣,所以我選擇了這個角度,留下了這張美麗的照片(照片中間偏右的小黑點是一隻飛鳥)。Nikon F75 & AF Nikkor 24mm F2.8D & FUJICOLOR SUPERIA X-TRA400
在進行風景攝影時,我有幾個注意事項,以及一些小技巧。景深,可以說是風景攝影應用的一個重要項目。透過景深的安排,同時配合構圖的技巧,才能適當的幫助觀看者從平面的照片上,構築出一個立體的想像。
多數時間我的光圈控制,都維持在F8至F16之間,光圈越小、景深越大。透過長景深可以讓現場,由近而遠的每一個區段,都清晰的呈現在瀏覽者眼前。在對焦點的選擇上,手持拍攝時,我仍是習慣採用單點對焦模式,然後會選擇場景中較遠的一個主題,做為對焦點。
實際在進行風景攝影時,最好的方式是搭配腳架,不論光源是否足夠,當光圈縮小,而ISO維持在50到400之間時,越高像素的相機,對於震動的容忍值越低。因此不論是否會產生震動,影響到拍攝的瞬間,可以的話還是搭配腳架拍攝為優。而當搭配腳架時,對焦模式我就會改成多點切換模式,如此可以減少腳架上、下角度的調整。
而場景的應用,我簡單區分為晴天、陰天、雨天,還有豔陽天。ISO值的配合選擇上,晴天我習慣使用ISO100至200來拍攝,陰天則是200至400,雨天多數使用400,偶爾會用到800。且遇到陰雨天或是有霧氣的場景時,光圈我也會加大到F4來拍攝,不一定會限縮在F8跟F16之間。
► 前往Milford Sound的路上,會經過Homer Tunnel。在這之前我因為在小斜坡上超車,引發了一點小小的不愉快事件。在Homer Tunnel前停車拍照時,被剛剛超車的兩個人圍堵,然後罵我是Idiotic。
很不幸的我的英文程度聽不懂白癡跟笨蛋這幾個字,所以他們激動的念了好幾句,發現我還是保持一臉無辜樣,只好更激動的說我是Bad Driving。
當時我很納悶,路上有沒標示不准超車,加上他們車速超級慢,我只不過小小的超了車(而且我不是第一台超車的,我大概是最後一台,所以被堵到),有必要這麼激動嗎?回國後我才聽同事說,在當地斜坡都不能超車,看來我這個Idiotic還真的是實至名歸啊!真是抱歉了,那兩位被我超車的人,實在是對不起。(提醒大家開車要注意交通安全)
儘管發生了小小的不愉快,但當地實在太漂亮,轉眼就把這回事拋到腦後。穿過Homer Tunnel之後,一路上都是下坡,我來的這一天雲氣特別旺盛,整個山谷都是快速移動的山嵐,非常的壯觀。
回國之後無意間買了一張平原綾香的溫柔精選,其中由古典樂曲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改編的Jupiter,都會讓我想到這個山谷的壯闊。由於下坡路段車行相當緩慢,我在車上隨手拍下了這個畫面。Nikon D300 & AF-S VR Zoom-Nikkor 18-200mm f/3.5-5.6 G ED DX
現今的數位相機都有很高的ISO範圍,但最佳的畫質表現卻不見得一定是最低的ISO。例如Nikon D700的ISO值,其中間範圍是200到6400,但還有L跟H的區間,比方說L 1.0是ISO 100,H 1.0是ISO 12800,H 2.0則是ISO 256000,但L跟H的設定是模擬值,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就會將ISO的設定範圍從200開始,而不是100。
在鏡頭焦段的選擇上,我習慣用24mm的定焦鏡(搭配傳統單眼相機)、24-70mm的變焦鏡(搭配全片幅感光元件的相機),或是18-200mm的變焦鏡(搭配APS-C感光元件的相機)。廣角或超廣角鏡頭的確是拍攝風景攝影的選擇之一,但是過廣的焦段雖可以表現出壯闊感,但相對的也不容易避開雜亂的元素。
因此在焦段的選擇上,我並不特別偏好超廣角鏡頭,反倒是24到28mm之間的廣角鏡頭,是我較喜歡使用的焦段。同時我認為變焦鏡在風景或旅遊類的主題使用上,相當的便利。有些時候長焦段可以壓縮畫面裡的空間,表現出另外一種景致。
◄ 日月山位於青海省境內,海拔有三千五百多公尺,它是青海省農業區與牧業區的分水嶺,同時也是外流河與內流河的分界處。在唐代,這裡有著名的文成公主嫁到西藏的故事。
在前往青海湖之前,我們先經過了日月山。日月山上的空氣稀薄且溫度很低,爬在著名的日塔與月塔,看著文成公主的紀念碑,感覺相當的吃力。
我在車上經過日月山時,看到窗外是一整片的草場,感覺就像是一大片方格條紋的地毯一般,於是我從車上選擇適當的角度構圖後,拍下了這幅照片。Nikon D70 & AF-S 18-70mm Nikkor f/3.5-4.5G ED
構圖的選擇,我最常使用的是延伸構圖、層次構圖、曲線構圖,以及對比性構圖。在決定按下快門之前,應該都會有構思的這個流程,前面提到我們所拍下來的,不見得跟所看到的一致。以風景主題來說,我最常思考的模式,是將眼中所見的場景,拆解成不同的元素。然後再來安排元素彼此對應跟呈現的方式。
► 最後一天在京都的行程,原本只打算到離京都車站較近的東本願寺與西本願寺,但總覺得這樣結束旅程,實在是太可惜。
於是我臨時決定改成租自行車,然後騎車在京都市裡遊覽。一開始看著從出租店買來的自行車專用地圖,只計畫騎到祇園,但路上騎得太快樂,後來從祇園騎到了平安神宮,然後接著往南禪寺、哲學之道、法然寺跟銀閣寺前進,就這樣繞了好大一圈,發現了京都市許多新的風貌。
只要到了鴨川的範圍,我都是騎在河岸邊的小路,避開旁邊上方的大馬路。日本市區裡騎自行車的人很多,但在熱鬧的區域裡,自行車總是會跟人爭道(自行車走人行道,另外有些熱門街道禁止騎自行車,這部分專用地圖都有標示),為了避開這些人們,我選擇了河岸邊的小路。
我在回程時,發現後方的鴨川非常漂亮。在銀閣寺時原本天空飄著毛毛細雨,但回到了鴨川則又放晴,且雲層裡透出湛藍的天空。沿途拍了不少相片,我盡可能選擇河面倒影與天空相映的角度,來記錄我對鴨川的記憶。Nikon D70 & AF-S VR Zoom-Nikkor 18-200mm f/3.5-5.6 G ED DX
這樣的說明或許會產生一種誤會,所謂安排元素的對應跟呈現,並不是指我們可以去改變自然界的元素。而是透過構圖的表現,場景元素納入鏡頭裡的取捨,以及拍攝點的走動跟觀察,來試著找出最佳的記錄方式。而這個構思過程所花的時間,往往遠高過按下快門,或是設定相機的種種參數。
所以拍攝風景類的主題時,可多注意場景中的各項元素。透過遠近、大小、層疊之類的關係與對比,都可以作為表現的主軸。一個環境帶給攝影者的感覺,可以由一個大整體,再進行細部的切割,然後再由攝影者決定呈現哪些細節,而最終的畫面又將這些細節合而為一。